《旅游学刊》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基于旅游

 
来源:旅游学刊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1
 

一、概述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并成为课程设计的基础。据《2016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全国有604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其中大部分本科院校旅游管理类的课程设计是按照旅游学学科体系架构进行设计的。由于旅游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与特征,其学科体系发展还不成熟,并存在较多争议,这给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产生较大影响,并直接影响到旅游高等教育质量。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旅游学学科体系演化过程与方向的分析,以此为基础,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问题,期望促进旅游学学科体系建设和旅游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旅游学学科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向

(一)旅游学学科体系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对于旅游学学科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国外学者对于旅游学学科体系的理论探讨相对较少,较有影响的旅游研究体系主要有“主体-手段-客体”模型和“客源地-途径地-目的地”模型。国内学者比较关注旅游学的学科体系,申葆嘉(1997)、谢彦君(2004)、吴必虎(2005)等学者从各自对旅游学科的理解,对旅游学科学科体系框架和知识框架提出了不同的建构方法和见解。

刘住在《旅游学学科体系框架与前沿领域》一书中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将旅游学科体系框架分为“旅游经济活动说的学科体系”、“旅游社会现象说的学科体系”和“中国实证学派关注的重大问题的研究领域”三大方面,并围绕旅游活动及其产业效应,构建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如图1所示)。

以申葆嘉为代表的“原理式”学派注重旅游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应用理论三个层面刻画旅游学学科体系(如图2所示),对于认识旅游学学科体系的层次结构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对旅游学学科体系发展现状的评价

1.旅游学学科体系呈现出明显的组合式学科体系特征

旅游学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十分庞大的旅游知识共同体。按照学者们构建出的旅游学学科体系,不难发现,旅游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典型的“组合式”的学科体系,即诸多学科围绕旅游现象展开相关研究,形成了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营销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旅游环境学、旅游生态学等诸多学科,成为多学科分头发展,形成了旅游知识共同体,使得旅游学呈现出显著的跨学科研究特征。

图1 旅游学学科体系框架

图2 原理式的旅游学学科体系

2.旅游学的交叉学科比较完备,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交叉学科是指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学科。在学科发展过程中,许多学科不再是单纯属于某一个学科,而是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旅游研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学最早介入旅游研究。此后,地理学、心理学、生态学、人类学等诸学科纷纷介入旅游研究,由此形成了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生态学、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旅游美学等具有显著交叉学科特点的学科群,构成了旅游学的交叉学科。目前,旅游学的交叉学科各自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旅游学的交叉学科仅仅是将其母学科的原理应用于旅游研究,缺乏对其自身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图3 旅游学学科体系图

3.旅游学学科体系中缺乏源自旅游学内部分化形成的分支学科

一个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会在其学科领域内形成若干个细化部分,构成了该学科的分支学科。比较成熟的学科(诸如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比较完善的分支学科,并对母体学科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和保护作用。这些分支学科往往成为该学科门类下设置专业进行专业教育的基础。与这些成熟的学科相比,旅游学分化程度较低,尚缺乏一定数量的、具有较强专业技术含量的分支学科和相应专业。

对于旅游学分支学科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一是从旅游主体的角度,根据旅游行为的性质与特征,可分为观光旅游(学)、度假旅游(学)、休闲旅游(学)、养生旅游(学)、探险旅游(学)等等。二是从旅游客体的角度,根据旅游吸引物的性质与特征,可分为文化旅游(学)、生态旅游(学)、都市旅游(学)、乡村旅游(学)等等。目前就这些分支学科的发展状况而言,可谓十分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学的发展。

(三)旅游学学科体系的发展方向

基于上述对旅游学科体系的分析,笔者认为,未来旅游学学科体系的发展将在组合式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由旅游学自身完善发展而形成的旅游分支学科将成为旅游学科体系演进的中坚力量。如果把旅游交叉学科的发展视为旅游学科演进的外生动力,那么旅游分支学科的发展则是旅游学科演进的内生动力。换言之,旅游学必须加强旅游基础理论建设以及由旅游学科演化出的旅游分支学科理论建设。只有形成系统的成熟的旅游学基础理论,才能促进旅游交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只有形成系统的旅游分支学科,才能促进旅游学自身的发展,构建起旅游学的外围保护圈,有效抵御其他学科对旅游学研究领域的蚕食。据此,笔者在申葆嘉构建的旅游学学科体系基础之上,构建出新的旅游学学科体系,如图3所示。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本科段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参照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主干课程设置而形成的。虽然各个院校之间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通过对国内近百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的分析,大体可形成一个基本的课程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实践模块实习、见习行业知识模块 中外民俗、礼貌礼仪、客源国概况、服务技术、旅游法规、旅游安全管理、旅游摄影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模块 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规划学、景区管理专业细化模块旅行社管理模块 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业务、航空业务、旅游线路设计……饭店管理模块 住宿业概论、饭店管理总论、饭店市场营销、餐饮管理、康乐管理……应用理论模块专业理论模块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旅游公共关系、旅游信息管理……基础理论模块 旅游学、管理学、经济学……应用工具 高等数学、计算机、外语、统计学公共课模块综合素质课 环境与生态、青年学、社会学、中国文化历史德育 思德修养、马列哲学、军事体育、法律基础

表2注: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中已经成为旅游管理学科之下的专业,故本文不讨论其课程体系设计问题实践实训模块 专业实习、专业见习行业知识模块 中外民俗、礼貌礼仪、客源国概况、行政管理、服务概论、旅游法规休闲旅游 休闲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游消费行为分析、行程设计与成本分析、旅行服务技术、旅运经营学、旅游景区管理、导览解说实务……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概论、基础生态学、自然资源调查与保护、环境科学概论、环境教育、生态导览解说、环境价值评估、生态景观规划与管理、野生动植物管理……专业理论模块与专业技能模块海洋旅游 海洋旅游概论、海洋环境、海洋游憩产品开发、水域游憩规划、潜水技术与摄影、水域求生与救援技能、水上摩托与独木舟技术……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概论、休闲农业概论、乡村住宿管理、农家乐经营管理、精致农业……其他…… ……学科理论模块 应用理论模块 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营销学……基础理论模块 旅游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工具 高等数学、计算机、外语、统计学公共课模块综合素质课 环境与生态、青年学、社会学、中国文化历史德育 思德修养、马列哲学、军事、体育、法律基础

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可概括如下:

1.课程设置“广而博”,导致“精细化”不足

与“组合型”的旅游学学科体系相对应,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也呈现出“组合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内容庞大繁杂,就像一个“大杂烩”,缺乏专业必有的深度和精致化程度。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的往往是“通才”而不是“专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变成了“样样通,样样松”的“人才”,很难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

2.专业理论以旅游交叉学科为主,导致“专业辨识度”低

在现行的课程设计中,由于旅游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缺乏系统的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导致旅游学在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过程中,自身力量不足,受其他学科主导,由此形成的旅游交叉学科基本上以其他学科知识体系为主导,缺乏旅游的色彩和意蕴。如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等主要是地理学、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旅游经济学、旅游营销学等成了经济学原理、营销学原理在旅游中的应用。如此发展的结果就是旅游专业缺乏学科归属感,底气不足。

3.旅游分支学科发展滞后,导致“专业技术含量”少

在现行的课程体系设计中,很少看到有足够分量的旅游分支学科课程,如文化旅游概论(学)、生态旅游概论(学)、乡村旅游概论(学)、海洋旅游概论(学)等等。即使是有些院校开设此类课程,大多是以选修课或者拓展课的性质进行的,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很低,分量很轻。一般而言,这些分支学科通常和旅游产业实践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其专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由于这些课程长期得不到重视,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含量不高,也就降低了专业门槛。

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深化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应进一步分化专业或专业方向,依据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以提升其技术含量和专业门槛。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相当于观光旅游或休闲旅游管理专业。未来旅游专业的发展应依据旅游分支学科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实践,不断深化拓展,增加相应的专业设置,如休闲旅游、生态管理、海洋旅游、乡村旅游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并设计与此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在表2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分别是公共基础模块、学科理论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与专业技能模块、行业知识模块、实践实训模块。现对各个模块阐释如下:

1.公共课模块

公共课模块按照教育部对本科生公共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进行安排,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修养、马列哲学、军事、体育、法律、计算机、外语、数学、历史、文化等。

2.学科理论模块

学科理论模块是旅游管理学科的理论基石,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基础理论模块包括旅游学、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等基础课程,体现出旅游管理专业是以旅游学和管理学为根基的学科知识。应用理论包括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等,是旅游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反映出旅游学的跨学科和应用性的学科特征。

3.专业理论模块与专业技能模块

专业理论模块与专业技能模块是根据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和旅游产业的主要业态来设置的。旅游活动有多种类型,按旅游动机可分为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产业业态十分丰富,可分为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海洋旅游等。各个学院要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求,设置各自的专业发展方向,并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4.行业知识模块

行业知识模块主要普及旅游行业一般性知识,主要包括中外民俗、礼貌礼仪、客源国概况、行政管理、服务概论、旅游法规等。

5.实践实训模块

实践实训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实习、专业见习两部分,是基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必须有大量的实践教学。在安排时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1]刘柱.旅游学学科体系框架与前沿领域[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2]申葆嘉.论旅游现象的基础研究[J].旅游学刊,1999(3):58-60+79.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4]吴必虎,邢珏珏.旅游学学科树构建及旅游学研究的时空特征分析——《旅游研究纪事》30年[J].旅游学刊,2005(04):73-79.

[5]Jafari,J.& a framework for Tourism of Tourism Research,1981,8:13-33.

[6]Leiper, a Cohesive Curriculum in Tourism:The Case for a Distinct of Tourism Research,1981,8:69-83.


文章来源:旅游学刊 网址: http://lyxk.400nongye.com/lunwen/itemid-41247.shtml


上一篇: 《旅游学刊》2019年度“中国旅游发展笔谈”火
下一篇: 中医学论文_2021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发布辽宁中医药大学主办三期刊名次靠前,并再次进入Q1区名单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旅游学刊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